欢迎访问宣传统战部  2025年7月8日  星期二
搜索:
[水院故事]爱生如子 扶贫助学二三事

(一)卖猪崽

建校早期,所招新生分四种类别,其中之一为“自费生”。因为当时的国情决定,这部分学生的学费、生活费都必须自理。然而,那个年代还有许多家庭处于贫困状态,要支付每年300元的学费实属不易。所以有不少贫困生因为一时交不起学费而为难!其中机电专业有位姓高的学生就是这样。

在接到入学通知书后,父亲高高兴兴地把他送来学校报到,将行李放在门口,人坐在梯子间却迟迟不进办公室,经询问才知道是因为学费没凑够,不知如何是好?再经了解,得悉他家的母猪下了窝小猪崽,眼下还未满月,要等到满月卖了以后,才能凑齐。基于他的实际情况,学生科的老师当即决定让他先办理入学手续,学费暂缓一缓以后再说。家长怀着十分高兴和感激的心情回去了。

一个月后,他又来到学生科,说猪崽还有几只没卖掉,学费还是交不起。此时,刘亚军等老师经过商量后对他说:“你回去把猪崽送来,我们帮你卖!”家长当然满心欢喜,但又满腹狐疑,心想:你们咋帮我卖呢?!他回去了,约定了第二天将猪崽送来。

当时学校食堂为处理学生餐桌上的残汤剩饭,在一个小小的圈里养了几头猪,于是被老师们打了主意:找到总务科陈德权老科长后,请他帮助让食堂买下来,当即得到他的支持,可是炊事班不同意,说猪圈太小,一次增加这么多,既关不下,又缺少饲料,拒绝接收。后经几次三番“软缠硬磨”,耐心做了炊事班的工作,让大家认识到“爱生助学,服务育人”是我们每个教职工的责任时,他们终于愉快地将小猪“迎”进了圈。

结完帐后,他又对身边的老师说,学费还差50元,此时,刘亚军老师毫不犹豫地把自己准备结婚用的“储备金”给他凑齐。这位满面愁容的家长,顿时愁云消散,高兴不已地办完了交费手续。此时他如释重负,感慨万千地说:“你们都是些好官!清官啊!谢谢了!”

 

(二)建“公馆”

88级水工专业有位姓谢的自费生,父亲送他来报到时,几乎没带一分钱学费,找到学生科,请求让他秋后卖了口粮再来补齐。我反问他:“口粮怎么可以卖?”他说:“孩子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考上个学校,跳出了农门,这是我们世世代代的期望,是我们家族的大喜事呀!可是家境贫困,一时凑不起学费来,又别无办法,只好卖口粮了,为了孩子的前途,别说是口粮,什么都可以卖!”

听了这话,让我们在场的所有老师都揪心地痛,当即就让该生办了报到手续。那个年代是没有助学贷款这回事的,怎么办呢?

恰在这时,学校正酝酿请一个清洁工,负责宿舍、教学楼及校园内公共场所的保洁工作。科里的刘亚军老师脑子转得快,提出来何不就请这位家长来做这件事呢?经领导同意后,这位老父亲满心欢喜接受了学校的聘用,家里的口粮不用卖了,由其长子在家打理,他一心在学校上班,用工资抵交儿子的学费,同时也解决父子二人的生活费用,真是一举数得的大好事。

可是,新问题来了,由于当时学校正处在最困难的时期,一间空房都腾不出来,谢师傅来了以后住在哪?大家都为此事着急。总务科有位被大家誉为“万能师傅”的李毛中同志,这位老共产党员热心肠、助人为乐、心灵手巧而且特别勤快,他知道这事以后,主动提出在老教学楼西端一楼梯间,用木板围出一间“宿舍”来,在总务科老陈科长的支持下,弄来一大堆板皮,李师傅亲自动手用这些材料围了一面墙,钉了一块床板和一扇门,还有一个四十公分见方的“办公桌”,就算是“职工宿舍”了。后被同学们戏称“谢公馆”。

就这样,这位老父亲在校“陪读”了四年,直至儿子毕业才离开学校。

 

(三)授之以渔

学校升高职以后,生源兴旺,但办学经费都非常拮据,有许多仪器设备一时添置不齐,其中测量实习用的全站仪便是。学生在课堂实习时,人多仪器少,难有实操机会。为了解决这个困局,暑假我们办了以使用全站仪为主的培训班。期间的仪器租金、指导老师的课时补助以及打印的学习资料等费用,都是学生应交的培训费。

何蕾老师所带的07级水工八班,有位来自国家级贫困地区甘肃的陈姓同学,他渴望在毕业前能得到这样的培训机会,却因家境贫困交不出培训费而十分焦急,何老师把情况告知了带实训的苏亮、张凌和谢金财等几位老师后,大家深表同情,不仅全免其培训费,还赠送他一套学习资料,将他请进了培训班。

这位同学在班学习非常用功、勤学苦练、成绩优秀,结业时,能熟练掌握整套施工测量的基本技能。毕业后被中铁二十局莞惠线项目部聘为测量员。

在他离校前,老父亲从遥远的甘肃赶来长沙,一是来看望即将就业的儿子,二是来感谢学校和老师们,尤其是何老师,是她将他的儿子送进培训班,改变了儿子一生的命运!

这位老人在告别学校返家时,我将他送到校门口,他向我鞠躬告别,也向挂在大门口的校牌深深鞠躬,说:“我们永远谢谢水电学院,永远感谢水院的老师们。”我也向他鞠躬,目送他远去的身影。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弹指一挥间,当年的水校变成了而今的水院,昔日的老师有的已退休,有的已调离,有的仍奋斗在教书育人第一线,三个学生也都成家立业,目前工作生活顺心如意,但这些留传于水校师生之间的佳话仍将继续传递下去,并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