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融合”是学校未来五年发展的关键词之一。为什么要破局?为了走新路!走出水院自己的创新之路、发展之路、教育之路。党委书记常世名带着他的这个议题,走进“校长有约”,于4月29日携同12位师生赴湖南省水务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共同探讨高职教育在面对百年变局、经济增长进入平缓期的时代背景之下,怎样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学生跨领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融合行业发展新进程,系统传授相关知识和技能,定期更新课程内容,将行业最新技术和研究成果纳入教学,使学生所学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他深知,持续创新,才能实现提质增效的内涵发展。

座谈现场
水密码解码:从工程治水到数字跃迁
湖南省水务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张旭辉用一组生动的“水密码”打开了话匣子。这位常年与水打交道的行业领航者,以湖南众多的堤坝巡检、水保监测等鲜活案例为音符,勾勒出智慧水务与生态治理的协奏曲。“我们正在经历从‘工程治水’到‘数字治水’的跃迁”,他展示的大大小小的项目画面里,好似水域里的每滴水流都在数字世界中投射出粼粼波光。
在谈到人才需求时,张旭辉书记亮出一张特别的“人才元素周期表”:既要有精通BIM技术的“结构师”,也要能读懂生态密码的“翻译官”;既需要具备市场洞察力的“产品经理”,更渴求能将技术语言转化为商业价值的“跨界魔术师”。

湖南省水务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张旭辉讲话
师生交响曲里的“跨界和弦”
当话题转到教学一线,水利工程学院院长、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本科)带头人刘斌率先拨动“专业琴弦”:我们期待能与企业深度合作,老师能够带领学生参与企业项目,并将其转成横向课题,亦可共同培养学徒制订单班。
机电排灌工程技术专业徐立君老师则搬出了“变形金刚教学法”:我们期望能够聘请企业内专家为导师,开展双师课堂,企业对学生能力素质要求与学校培养过程、结果形成闭环,亦可为我们专业课程设置提供准确参考。
建筑工程学院尹梁波老师的发言最像“未来预言”:面对无人机测绘数据处理的行业短板,他说“现在工地缺的不是无人机飞手,而是会给建筑‘做CT’的数据医生,培养既会飞无人机又能开‘数据药方’的复合人才。”
优秀校友代表罗亚林,她凭借着自己的不懈努力,如今已是高级工程师,她饱含深情地对学弟学妹们说:“珍惜在校时光,扎实学好专业知识,勇于跳出舒适圈。职场或许没有标准答案,但学校赋予你们的学习能力和抗压精神,终将成为你们乘风破浪的翅膀。”

合影
常书记的“融合魔方”
压轴登场的常世名书记,如同手持教育魔方的智者,将四重变革娓娓道来:“重塑人才培养体系不是推倒重建,而是像拼乐高——把企业的‘实战模块’和学校的‘理论积木’自由组合;构建课程体系要像调鸡尾酒,把行业前沿的‘新酒’注入传统课程的‘基酒’,摇出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新特饮’。”
谈到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书记现场解锁“闯关模式”:“我们期待未来能把教室变成‘创新工坊’,企业专家带着真实项目来‘下战书’,师生组队攻关就像玩沉浸式游戏,通关奖励就是更多的学生入职优秀的企业,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价值。”当讲到加快“教与学”的变革时,书记说:“未来水利工程师可能在虚拟洞庭湖里‘建造’大坝,智慧水利以及大数据专业的同学通过AI智能监测生态变化,经管学院伙伴则实时核算项目成本——这种‘跨界建队’模式,才是破解复杂问题的终极密钥。”现场响起会意的笑声,几个不同专业学生已经开始隔空组队。
学科的交叉融合创新,让青年师生成为动力源和活力源。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对学校更具颠覆性、创新性的成果进行市场成熟度赋能,提升创新科技成果的市场认可度、转化价值和可落地性。

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常世名讲话
破局而生 融合致远
当教育创新与行业浪潮深度交融,必将滋养出穿越变革风雨的栋梁之材。本次“校长有约”搭建了校企深度对话的桥梁,师生们带着企业专家们的研判返回校园,有益于各院部打通“任督二脉”,能更精准的触摸到行业的脉搏、校准职业航向。党委书记常世名在总结时强调:“这场对话不是终点,而是教育链与产业链共生的起点”。
此刻,窗外树的新芽正破茧而出,仿佛预示着这场破局融合的春雨,即将催生满园蓬勃的新绿。
(校长有约,一个不断成长的品牌,创新的齿轮,正随着期待悄然转动。)
——教育质量督导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