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网站  2025年11月9日  星期日
搜索:
学院要闻
学校党委书记署名文章在湖南教育杂志公开发表

近日,我校党委书记常世名的署名文章《铸时代“大禹工匠” 育基层“水利湘军”》在《湖南教育·职业教育》杂志2025年第40期重磅栏目《“职教湘军”的升维之路》中公开发表。该文的刊发,是权威教育媒体对我校办学理念与人才培养成果的高度认可,全面彰显了学校在服务水利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的显著成效。

文章系统介绍了学校通过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产教融合定向培养、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强化创新创业工作等一系列举措,系统构建全能型“大禹工匠”培养体系,培育了一大批“立公心、懂水利、强手脑、润乡村、勤耕读”的全能型“大禹工匠”,为治水兴湘贡献了不可替代的湖南水利职教力量。

此次在省级权威教育期刊发表理论文章,不仅提升了我校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声誉和影响力,也为探索“职教湘军”的创新发展路径提供了宝贵的“湘水经验”。学校将以此为契机,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贡献更强有力的水利人才支撑。



以下为全文内容:

作为全省唯一以水利水电专业为特色的公办高职院校,学校因水而生、依水而建、顺水而盛,始终以服务水利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聚焦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系统构建全能型“大禹工匠”培养体系,累计向水利基层输送5万余名毕业生,为治水兴湘贡献了不可替代的湖南水利职教力量。

引水清源,立德铸魂筑牢思想根基。

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双金”育人机制为抓手,推动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植入实践。打造思政“金课”,构建具有水利职教特色的“4+1+N”思政理论课程体系。建强育人“金地”,联合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共建思政教育实践基地、实习实训平台、一站式学生成长与发展社区等,营造浸润式育人生态。创新构建基于大数据的学生成长诊断系统,设置德智体美劳五大观测点,推进“五育并评+个性专评”。持续打造“境、堂、品、网、人”五位一体水文化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湖湘水文化、楚怡精神与工匠精神等有机融入育人全过程,文化育人成效不断凸显,学校获评湖南省楚怡水文化传承基地。

润泽乡土,多措并举育工匠服务社会。

学校对接水利行业转型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构建“集群发展、数字赋能”的专业体系,形成了以水利工程、电力系统自动化、建筑工程技术三大传统优势专业群为引领,跨境电子商务、网络安全等新兴专业群为补充的“3+1+1”专业群发展格局。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建设省级双创孵化基地,入驻项目22个,借此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素养。近年来,学校学子在各类竞赛中屡创佳绩,获技能竞赛国家级奖项6项、省部级奖项180项,并夺得第十六届全国水利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综合团体第一名;在赛事中获国家级奖项9项、省部级奖项49项。在服务社会一线,学生展现出卓越担当:“湘水行者”团队运用“水陆空”三维技术巡河护河,累计开展志愿服务超200场;水利工程“智慧管养”团队研发智能检测车,精准检测灌渠上百公里,破解水工隧洞自动化巡检难题。学生志愿服务项目获国家级奖项3项、省级金奖3项,惠及群众超10万人。

精准滴灌,定向培养缓解基层水利人才困境。

面对基层水利人才“引不进、留不住”这一制约基层水利发展和乡村振兴的现实难题,学校深化“政企行校”协同育人,创新现代学徒制与订单人才培养工作,走出了一条基层水利人才定向培养的特色之路。自2012年起,学校与省水文水资源勘测中心联合培养四届水文订单班学子,94名毕业生中多人成长为县水文局(站)负责人,多人获县级以上表彰。2020年以来,学校承担全省基层水利特岗生培养工作,与省水利厅联合培养1069人,已向69个县(市、区)输送728名技术人才。特岗毕业生中很多已成长为市县水利骨干,并获得市、县水利局嘉奖,被评为年度先进个人、防汛抗旱真抓实干优秀个人等,成为“安心留得住、业务多面手、身体素质好、综合能力强”的基层水利中坚力量。

“育一批人才,护一方水土,保一地安澜,添一片苍翠,美一处山川,富一村百姓”,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将持续奔跑,为基层水利事业和地方经济发展输送更多“立公心、懂水利、强手脑、润乡村、勤耕读”的全能型“大禹工匠”,让“水利湘军”奔涌于三湘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