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简介
学校是湖南省唯一一所以水利水电专业为特色的公办高职院校,由湖南省教育厅与湖南省水利厅共建。学校起步于1980年,2005年正式升格为高职专科院校。
学校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长沙,学习环境、食宿条件、智慧校园建设、关键办学能力处于省内一流水平,是湖南省文明校园和长沙市无烟学校。学校占地面积675亩(含校外实训场地),建筑面积18.62万平方米。开设29个专业、5个专业群、8个二级学院(部),现有学生9876人。在职教职工416人。其中,博士和在读博士14人,副高以上职称137人,全国行指委委员2人,全国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教师”1人,省部级专业带头人2名、省部级教学名师7人(其中,湖南省“楚怡”教学名师3人),省部级水利职教新星5人,省首届“水利十大工匠”1人,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1人,省级专业教学团队6个,水利行业“双师型”教师44人,湖南省水利卓越工程师1人。
升高职以来,学校以优异成绩通过两次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是全国第一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试点学校、全国信息化标杆学校、全国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优秀学校、第二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全国水利高等职业教育示范院校、全国优质水利高职院校、湖南省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湖南省高职高专招生就业先进单位、湖南省职业技能竞赛基地,湖南省楚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计划建设A档单位、湖南省第一批省级绿色学校示范单位、“楚怡杯”湖南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赛点单位、水利工程智能巡检与数字化养护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
学校将水文化、红色文化、传统文化、“楚怡”文化与廉洁文化建设深度融合,扎实推进“三全育人”工作,是湖南省“楚怡”文化传承基地、电力和水安全技术湖南省科教基地、长沙市水安全技术专业科普场馆、《湘水湘情》水文化传播教育基地、清廉建设考核优秀单位等。连续在湖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一把手工程”现场督查考核中获得优秀。
学校在全国高校率先编写出版《水安全概论》教材,开展水安全教育,学校建设的湖南水情教育馆成为社会各界了解湖南水情的窗口,湖南水情数字博物馆立项为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大国长技·行业大观”试点项目。学校是湖南省第一批节水型高校、全省首批节水教育基地和长沙市水情教育基地,被遴选为全国首批节水型高校典型案例,获评“2023年湖南省水效领跑者”称号。
学校承办了第十六届全国水利职业技能大赛(潇湘杯)、全国基层水利人才“订单式”培养现场会。中国人民大学“陕公大学堂”在校揭牌并举行湖南首场公益讲座。牵头成立港航水利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以学校为主体成立的“湖南水利职业教育集团”,是国家级示范性职教集团培育单位、湖南省“楚怡”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学校设立了校企共建平台化运作产业学院智慧电力产业学院,是湖南省“楚怡”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有湖南省“楚怡”名师(大师)工作室2个、湖南省“楚怡”工坊2个。作为全国首批水利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从2020年开始,学校承担了基层水利特岗生培养任务。学校是全国“职业院校服务全民终身学习项目”实验校、中国成人教育协会职业体验教育共建基地。学校参加了“中国-老挝职业教育产教联盟”等国际职业教育组织,与老挝占巴塞职业技术学院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同印度尼西亚日惹STIPER农业大学共建“湘禹学院”。
截至目前,学校立项市厅级以上课题354项,获省部级以上教科研奖励32项,授予专利150余项,发表论文1400余篇,主编教材133部,其中“十四五”国家规划教材5部,出版学术专著60部,参编全国水利行业标准1项,主编行业定额标准1项,参编省标准3项。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湖南水利科技进步奖9项(近五年),省部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项。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2个,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暨优秀课程观摩活动一等奖1个,首届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1个。学校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湖南省高校党建“标杆院系”2个、“样板支部”2个、“湖南省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1个、湖南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试点院(系)1个。
建校40多年来,学校弘扬“上善若水、求真致远”校训精神,已培养学生逾5万人,成为水利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文中数据截至时间为2025年4月23日)